人之情多矯,世之俗多僞,豈可信乎?子曰:「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」恥其匿怨而友人也。
人者多慾,其性尚私。成事享其功,敗事委其過,且聖人弗能逾者,蓋人之本然也。
多慾則貪,尚私則枉,其罪遂生。民之畏懲,吏之懼禍,或以斂行;但有機變,孰難料也。
爲害常因不察,致禍歸於不忍。桓公溺臣,身死實哀;夫差存越,終喪其呉。親無過父子,然廣逆恆有;恩莫逾君臣,則莽姦弗絶。是以人心多詐,不可視其表;世事寡情,善者終無功。信人莫若信己,防人勿存倖念。此道不修,夫庸爲智者乎?
複義:
且:尚、還,如尚且。
字詞:
枉:冤陷,如冤枉。
翻譯:
世俗之人經常掩蓋真情與偽裝自我,,如此世人豈可信任?孔仲尼:「左丘明為只說動聽、諂媚悅人、過分恭敬的人感到羞恥,而我也是。」因為他們會藏匿著怨恨去結交他人。
人性是貪慾、自私的,事情成功就享受功勞,事情失敗就推卸過錯,就算是聖人也無法跳脫,因為這就是人的本性。
然而欲望多便有貪污,崇尚內心的自私就會冤陷,罪就是由此而生的。人民會害怕懲罰,官吏會畏懼禍害,可能會因此而收斂慾望與自私,然而人若是有機謀偽詐,那麼他會不會收斂就不好說了。
禍害的造成經常是因為沒有事先察覺或是於心不忍。齊桓公寵溺臣子,所導致的死法真的令人憐憫;夫差留存越國,最終讓越國滅掉了吳國。沒有比父子更親密的關係了,然而如楊廣的逆子卻常有;君王施予恩惠不要超過君臣的本分,否則向王莽那樣的姦人就不會消失。所以人心多是狡詐,不可看表象。
世間的事情是薄情的,和善的人終究不成事業,所以要相信他人不如相信自己,提防他人不要心存僥倖。若不學習這個道理,那還能算是智者嗎?